“咱不是啥英雄,我當時就是不信那個邪!”在騰格里沙漠腹地的紅水河東岸,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站在沙地上,望著樹坑里的一株樹說。
這位中年漢子就是王銀吉,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(qū)長城鎮(zhèn)紅水村九組的一位普通農民。這位全國勞動模范、治沙英雄,在19年的時間里,與父親王天昌傾其所有,年復一年地開展壓沙造林,在涼州區(qū)的沙地種出近8000畝“綠洲”,寫下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治沙故事。
因為風沙沒法種田,咱農民可咋辦
“我家祖祖輩輩是農民,不敢想沒有土地怎么過日子。”回想起治沙的初衷,王銀吉說。上世紀80年代初,王銀吉隨父親搬到紅水村,但連年肆虐的風沙卻讓地里一次次顆粒無收。
“不能總被老天爺逼著換地方。”王銀吉說。1999年春節(jié),他向父親提出治沙的想法。沒想到,一輩子都老實本分的父親非常支持王銀吉,于是,父子倆人開始了他們的“瘋狂”計劃。
剛開始,王銀吉和父親根本不知道黃沙該咋治,只想在自家的耕地周圍種上樹,擋擋風沙。要種樹,錢從哪來?王銀吉家里,只有幾頭家畜可以賣錢。不顧妻子的強烈反對,王銀吉賣了家畜,買回樹苗和作為運輸工具的駱駝,開始在騰格里沙漠腹地的廟兒墩壓沙植樹。
從王銀吉家到廟兒墩,駱駝來回一趟就得走3個多小時,可第二趟的水還沒運到,前面澆過水的樹坑早就被烈日曬干了。于是,王銀吉和父親就在低洼的沙窩挖了一口水窖,鋪上塑料地膜用來存水。駱駝不停地來回運輸,水窖里的水慢慢多了,種下的第一批樹苗也活了。
要用更多的綠,給心愛的小兒子一個交代
在沙地種樹,不光要為缺水擔心,群眾放養(yǎng)的牲畜,會時不時啃咬剛種下的樹苗。于是,王銀吉和父親就在沙窩里挖了休息用的地窨子,整日看護剛種下的樹苗。“洋芋就著沙子咽,月光當做油燈用。”幾年下來,樹沒活多少棵,王銀吉和父親卻在沙窩里熬出一身的病。即便這樣,王銀吉和父親也沒有想過放棄。
“就靠你們爺倆,還想把沙地變綠?”有人開始笑,也有人勸他們收手。王銀吉不怕治沙的苦,但最怕的是沒人能理解。
更大的打擊隨之而來。
2005年春季,王銀吉的小兒子被確診為腦干膠質瘤,由于家里的大人們都忙著壓沙,等發(fā)現的時候,小兒子的病情已發(fā)展到了晚期。“當時我手里的錢加起來就3萬多元,對兒子的病情治療也不抵事。”回憶起往事,王銀吉的眼淚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。小兒子沒多久就去世了,從那天起,王銀吉就發(fā)誓:要在沙地種出更多的綠,給小兒子一個交代。
如果干得動,想在沙窩里再種一萬畝林子
19年來,王銀吉帶領一家人在沙地里戰(zhàn)嚴寒斗酷暑,種梭梭治風沙,義務壓沙植樹近8000畝,栽植苗木近700萬株,先后累計投入資金100多萬元,在沙漠里造出一片“綠洲”。
看到王銀吉一家人的堅持與付出,原先說他傻的鄉(xiāng)親們也改變了看法,王家父子壓沙造林的故事也在當地傳頌,鄉(xiāng)親們把王家父子壓沙的沙窩叫“王家沙窩”,還有人也學著王銀吉一家在周邊的沙地里種起了樹。
這些年來,王銀吉先后獲得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甘肅省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“甘肅省綠化先進個人”等榮譽稱號,可他從來沒有停下治沙的步子。
2010年,涼州區(qū)林業(yè)局為王銀吉頒發(fā)了林權證,并聘他為公益林管護員,每年為他兌現管護費3萬多元,調撥大量的苗木支持他造林,一些關心生態(tài)保護的人還紛紛資助他壓沙造林。
如今,站在“王家沙窩”13米高的瞭望塔遠望,昔日的沙海被一片片綠色覆蓋了。沙少了,風小了,水窖里的水位上升了,到了夏季,沙窩里常能看到野生動物的影子。“樹在這里扎了根,沙子就動彈不得。”望著眼前這條綠色隔離帶背后的田野和村莊,王銀吉說,治沙種樹也能種出農民的日子,那是咱們的幸福。王銀吉現在有一個目標:在沙窩里再種10000畝林子。如果條件允許,只要還能干得動,他還想把這個數字翻一番。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